全国疫情出现积极向好的迹象,截至2月23日上午,全国20个省市新增确诊病例为零,全国累计出院22936人,复工有序推进。同时,各地也出现了市民扎堆喝茶“全是脑壳”、集市人山人海“大多没戴口罩”的情况,多数的理智派仍会高呼——悠着点,不然前功尽弃!疫情还没结束啊!
乐观的人们也看多未来的股市,疫情终将好转的预期使得A股已突破3000点大关,几乎收复了所有2月3日的失地;然而,汇市的情景截然不同——鉴于海外传染的案例开始增多,且范围不断扩散,美元不断走强,美元指数已突破99、向100迈进,国际金价更是涨破了1600美元/盎司的新高。
同时,新兴市场货币同步下挫,人民币再度跌破7关口,目前徘徊在7.03附近。就连被称为避险货币的日元这次也令人诧异地走软,原因在于各界开始担忧新冠病毒对日本经济构成影响,尤其今年还是东京奥运之年。
关键问题来了,逼近100的美元指数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一次美元还会走多高?此前迟迟不见松动的人民币目前小幅走弱,比起更具前瞻性、乐观的股市,汇市仍选择更理性地看待经济基本面的下行压力,以及货币宽松对汇率造成的压力。此外,随着当前企业和银行逐渐重启日常业务,外汇交易量会在未来几周内回到正常水平。也就是说,市场必然会出现明显上行或下行趋势,届时人民币和新兴市场货币又将何去何从?
美元再战100、一时居高难下
起初,全球市场对疫情都较为乐观,多数市场在2月3日A股开盘前就已经启动反弹。原因也很简单,纵观过去历次疫情的影响,不论是SARS(2003年2月)、H1N1(2009年6月)、禽流感(2013年3月31日)、埃博拉(2014年9月)、MERS(2015年5月),几次疫情对市场走势的影响都没那么大,没有一次全球市场整体跌幅超过10%,也没有一次会影响市场走向,通常在疫情结束后,市场该怎么走还是怎么走。
近期,之所以海外股市、汇市再度开始震荡,除了海外确诊病例开始上升,也因为各界认识到,每次疫情各不相同,对经济影响的程度也不同。例如,2009年的疫情恰好出现在美国的经济复苏期,因此疫情对经济影响不大;2003年的SARS也发生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因此冲击并不显著。而此次新冠肺炎发生在中国经济放缓、结构性调整的背景下,外部环境也大不如2003年中国刚刚进入WTO时,最受疫情影响的第三产业目前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更大,因此中国经济将承受相对更大的下行压力,只是具体数据要到3月后才会与市场见面。
同时,中国对全球的溢出效应也将更为显著——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占比从2003年的5%上升到2018年的11%,而中国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的占比则从2003年的7.86%升至34.3%,通过MSCI数据库来检验各国各行业的上市公司对中国的营收暴露度就可发现,其从2006年以来已增加了两倍多。
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全球旅游业占全球GDP的1.8%,而中国的份额为0.3%。因此,即使来自中国的出境旅游完全停止三个月,也可能不足以将全球经济推入衰退。但是中国的出境旅游约占全球总数的10%,它戛然而止对像泰国、新加坡和韩国这些国家的外溢效应是显著的。来自中国的游客占泰国游客总数的近30%,而旅游业占泰国GDP的近12%;在新加坡,旅游收入约占GDP的6%,其旅游局预测到2020年总收入可能会下降20-30%。
于是,从上周开始,避险情绪开始起伏。导火索或是上周一,苹果公司宣布,因中国暴发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该公司不太可能实现季度业绩预期。此外,日本公布的2019年第四季度GDP增长率初值下降6.3%,录得五个季度以来首次下滑,同时日本官员也表达了新冠病毒对日本经济影响的担忧,市场也重新开始思考新冠病毒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重燃了与疫情相关的避险情绪。黄金、日元、美元获得资金流入,美元指数一度最高逼近99.9,美元/人民币再度破7。
根据近期笔者和几位大行外汇交易员的交流,短线美元指数很难走弱,若有持续的推动力,短线并非没有可能冲向105的可能。
回想年初,众多外资机构预计2020年将会是由“弱美元”主导的一年,因为市场此前普遍看好今年的全球经济复苏,认为新兴市场复苏会明显好于发达经济体,并认为美国以外经济复苏强于美国本土,因此这会导致资本流出美国和美元的走弱。但近期市场的走势完全与之相悖。事实上,过去两年机构的“弱美元”预测从来未曾应验。
此前,市场普遍预计在今年1季度后,全球主要央行在全球经济向好的背景下将暂停货币宽松,例如美联储、欧央行和日本央行,实际上也意味着货币政策在边际上有所收紧。但目前疫情影响下,中国生产复工进度弱于预期,考虑到中国对全球供应链的溢出影响,全球货币政策有极大概率从恢复中性再度转为鸽派宽松。在疫情出现后,美联储降息一次的概率为36.4%(疫情前26.4%),降息两次的概率为29.3%(疫情前16.5%)。
如果美联储未来因为担心疫情对全球经济的拖累,或出于打压美元而降息的话,很可能会反而进一步提升美国经济表现,导致全球资本加大回流美国的力度和美元指数的走强。
事实上,即使美国经济已现裂缝,但其仍然在全球而言较为坚挺。鉴于风险事件频发,美元也居高难下。即使未来美元有望走弱,其触发因素也更多可能是欧元走强(欧元区经济数据超预期等),或是疫情缓和后导致避险资产需求减弱。但这在目前看来都不太可靠。
欧央行会议纪要显示,经济出现积极信号,但预计经济增速将是温和的。制造业可能已经触底反弹,但尚不明确服务业放缓势头是否结束,需要更多数据来确定初步企稳的迹象是否能够为乐观的态度提供更加坚实的基础。此外,英国脱欧带来的影响或许比此前预期的更大。目前市场正在担忧,欧元对于出口的依赖很高,若疫情持续超出预期,中国经济放缓可能会拖累本已疲弱的欧洲经济,打乱目前的复苏步伐。
人民币暂时承压、波动或加剧
疫情暴发后的人民币走势同样有趣。在2月3日第一批复工后的那一个交易周,人民币走势平稳,仅在2月3日当天美元/人民币外汇即期价开盘跳升近390点,最高到7.0256,之后温和回落至7附近徘徊。但从上周开始,似乎跌势有所加剧。
笔者从交易员处了解到,过去一个月,人民币汇率起初基本上忽视了新冠疫情对经济的负面影响。结果就导致与其它美元以外的货币相比,美元对人民币的交易活跃度要低得多,使得人民币汇率偏高,这也主要受两大因素影响。
首先,市场肯定不得不考虑人民币因疫情恐慌情绪而造成的下行压力,但另一方面还需考虑"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影响(经贸协议本身对人民币情绪的利好,以及市场揣测中国或为避免被美国指为“汇率操纵国”而可能防止人民币大幅贬值),这使得人民币贬值的空间受限。简单来说,鉴于两边相互矛盾的信号,此前一段时间判断汇率要落在何处很难。同时,在疫情暴发期间,因为假期已经延长,人们被鼓励呆在家里,因此人民币在岸交易活动几乎减少了一半。在这个特殊时期,我们不能指望外汇交易员像往常一样积极进行外汇交易,这在技术层面使人民币对美元交易方向性不明。
在交易员看来,随着当前企业和银行逐渐重启日常业务,外汇交易量可能会在未来几周内(或几个月)回到正常水平,即市场必然会出现明显上行或下行趋势。同时,目前外汇市场面对两个风险因素:一是疫情导致的经济损失可能比最初预计的要更大,二是疫情影响下,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落实存在一些阻力。
此外,从货币政策走向来看,节后央行已经释放了大量流动性,近期更是先后调降了MLF(中期借贷便利)、贷款报价利率(LPR),后续市场预计仍将有继续下调10bp(基点)的空间,降准也料在二季度之前到位,因此货币宽松可能也给人民币带来一定压力。
目前,7.2是一个关键的观察点位,因为即使在去年三四季度贸易摩擦升温、人民币贬值压力最大的时期,人民币对美元也未跌破过7.2(最弱至7.1847),期间央行的逆周期调节因子也发挥了很大的预期引导作用。因此交易员也认为,一旦人民币跌破7.2,则需重新调整预测。但在此之前,透过逆周期调节因子来观察央行的意图仍然重要,地缘政治的走向也是关键。
黄金仍有长期配置价值
与美元的强势相对应,周五(2月21日)亚市午盘,黄金续创7年新高,期金价格逼近1630美元,连续第八天上涨,对公共卫生事件蔓延至全球的担忧推升了避险情绪。去年以来,笔者多次强调在全球央行宽松、负收益资产规模扩容背景下的黄金的配置价值,而目前的重点在于金价还有多少动能?
当前,“黄金多头”阵营仍然庞大。RBC财富管理的贵金属分析师George Gero就表示,“黄金价格是经济和政治状况的晴雨表,目前公共卫生事件对全球的影响仍不明确。”他还指出,“通常情况下,一场事件引发上涨后,市场出现获利了结,但当前投资者仍然按兵不动。”
主流机构也料黄金将继续上涨,瑞银预计黄金将在下周触及1650美元,花旗则把未来6至12个月的黄金目标价上调至1700美元,把未来12至24个月的目标价上调至2000美元。然而,黄金历史最高价为1920美元。
此前我们也可以看到,风险资产和避险资产同步上涨,即在全球股市飙升的同时,美债、黄金的表现仍然坚挺。机构也相信,黄金有助分散资产组合的风险。当然,近年来的经验也显示,仅仅“避险”并不足以推动黄金牛市,关键的一点仍是利率环境。当全球央行难以收紧政策、利率持续维持低位,且全球负收益的资产不断扩张(例如欧元区国债),那么作为零息资产的黄金,投资者持有黄金的机会成本也在下降,因此增配一点黄金可能是大势所趋。
本文来源于:秦朔朋友圈 |